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
Innovation & Practice Programme for the Cultiivation of High-level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倡行者活动(SDGS中国)
活动是倡导性的公益性行动,围绕着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设计海报传递,互动视频,健康打卡,摄影比赛,模拟气候峰会等一系列趣味实践活动,鼓励各个年龄段的参与者了解和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参与者可自选不同层级的活动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有机会获得参与证书和环保周边礼物。
国际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
邀请在国际组织任职的官员和曾在国际组织实习的青年代表担任主讲嘉宾,向师生介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任职或实习经历,并结合自身工作感悟提供有关建议。鼓励师生 “看见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帮助其深化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学术前沿大咖说系列讲座
邀请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教授、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围绕 “提升人文素养、弘扬科学家精神” “前沿交叉学科” “新时代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叩响世界之门” 四大主题、帮助师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世界学术前沿魅力、关注时代热点议题。
公益性活动
传播理念,点燃梦想
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工作坊
该工作坊是一项以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深度中外人文交流活动,邀请中外知名院校教授组队,采用PBL (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制学习模式,开设课题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3大门类的多个学科领域,在传授专业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产出学术成果。
PBL交叉学科线上课
课程聚焦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共开设26门,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学科综合能力,跨文化沟通力,国际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课程开设1年来,已有95所高校组织8000余名学生参与学习,其中《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媒体艺术与社会性别》《压力情绪健康管理和心理认知》《金融市场与法律监管的机遇与挑战》等课程最受欢迎。
全球治理线上课
课程分为基础,进阶和实践3大类,共40门,基础类课程将学科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旨在夯实全球治理基础知识,包含人类,地球,繁荣,和平4大主题内容;进阶类和实践类课程围绕国际组织人才所必需的3项核心价值,8项核心能力和6项管理能力设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实践运用模块,助力学生全面提升能力。
系统研发课程
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
境内国际机构志愿者及实习
项目积极拓展与境内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合作,组织40所项目院校的学生在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纳米比亚共和国等14个国家驻华使领馆进行了2-6个月的实习,并在各类国际会议现场担任志愿者。学生通过实习拓展了国际视野,锻炼了交流能力,增强了工作技能。
国际组织实习
经过高校与项目组的共同培养,已有68所项目院校的819名学生成功申请到包括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银行、亚太经社理事会在内的100多个国际组织的实习机会。
国际组织实训与见习
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纽约办事处 (纽约训研所) 、联合国大学 (联合国大学、联合国大学) 、东盟大学联盟 (东盟大学网络、AUN)等合作创办国际公务员职前能力培养海外线上训练营和境外线下实践训练营(以下统称 “训练营”) 、含理论学习、参访交流和实践体验3大模块、助力学生强化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深化学生对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的多维度了解。
国际组织实习实训
提高学生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教师发展服务
邀请有关部委领导,项目专家,国际组织官员,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研发和讲授课程,面向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开展教师发展服务,助力高校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专业教师队伍。教师发展服务共开设16个专题课程,每个专题26-35课时,将人文交流理念,全球胜任力融入师资培养,依托优质课程和科学培养环节,全面提升教师能力。
助力高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江苏大学
2021年度和2022年度组织在校教师167人次参与教师发展服务,助力高层次国际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还与项目服务方共同引进国际优质资源,邀请世界一流高校的院士,教授等来校授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对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和精英班进行专项资助,并积极为赴国际组织实习学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为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有力保障。
南京林业大学
2022年选派92名专任教师参加教师发展服务项目初级课程后,拟于2023年下半年继续开展中级课程,以及对校内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国际化管理课程培训,邀请专家进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高校经验交流
来自师生的声音
教师和学生的声音